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届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安排
各专业系及毕业生学生班级:根据教务处通知,遵照《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经学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小组研究决定,公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日程安排及答辩工作要求如下,本工作安排包含留学生班级。一、答辩日程安排1、5月29日前(1)各专业上报推优参加院答辩学生名单,及小组答辩的学生名单。(2)各专业上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安排表”(3)学院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安排意见”报教务处。2、6月2日前(1)召开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各专业毕业设计负责人(系主任)、答辩小组召集人、答辩小组秘书参加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协调会。(2)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工作,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和修改,确认达到答辩要求。(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最后定稿,提交系统。(4)指导老师完成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评阅意见、评审成绩工作。(5)所有论文需进行诚信检测,关于开展第六期博士讲坛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将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能源学院决定开展第六期博士讲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通知如下:一 、汇报主题:流致振动在清洁能源中的应用二:汇报内容:流致振动作为一种典型的流固耦合现象,该过程中流体与固体之间存在能量交换,从而导致结构振动;在传统研究中,流致振动因其对结构的作用而长期被视为一种有害现象,然而随着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该过程中蕴含的能量收集潜力开始受到关注;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及风力发电机组,流致振动量收集具有启动速度低、结构简单、扩展性强等优点,是无人值守设备与分布式设备供能的理想选择。基于团队研究成果,围绕流致振动能量收集优化与提高,介绍了流致振动量收集技术新进展,归纳了影响能量收集的主导因素,概述提高流致振动能量输出的基本思路,并对流致振动量收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三、主讲老师:邹群峰老师四 、活动时间:2023年6月1日(周四)14:30-16:00五、活动地点:W1409阶教室关于开展第五期博士讲坛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将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决定开展第五期博士讲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通知如下:一、汇报主题:掺氢天然气管道氢脆失效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二:汇报内容:天然气掺氢输送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还能够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氢气输送,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但掺入氢气会对现有天然气管道系统及相关输送设备带来氢脆失效危险,威胁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基于团队研究成果,围绕天然气掺氢输送系统结构组成,介绍了氢脆评价技术新进展,归纳了氢脆失效机理新认知,概述了防止氢脆发生的应对措施,并对天然气掺氢输送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工作可为中国天然气掺氢输送的规模化与市场化发展、提高管道输氢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水平提供参考,促进氢经济的安全发展。三、主讲老师:赵永刚老师四、活动时间:2023年5月22日(周一)15:30-16:30五、活动地点:W14阶教室关于开展第四期博士讲坛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将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能源学院决定开展第四期博士讲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通知如下:一 、汇报主题:水下油气管线泄漏扩散预测技术研究与展望二:汇报内容:海底管线是海上油气输送的“大动脉”,被喻为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的“生命线”。据统计,我国的海底管道总里程已超过9000公里,其中油气混输管道占到了总里程的46%。在海底管道运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便是因海底管道破损而导致的大量石油及天然气泄漏。然而,传统的溢油模型并不能精确预测油气混输条件下油气泄漏形成的羽流发展运移规律及油气羽流与海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管道内的气液两相分布对管外油、气扩散机制及污染范围的定量影响尚未得到有效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油气泄漏可视化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构建耦合管内相分布特征和管外油滴、气泡、水体相互作用的多相流水下泄漏扩散一体化模型。开展水下油气泄漏可视化实验,通过调整管内流型、油气物性、泄漏孔几何参数、泄漏口方位等因素来模拟油气两相水下泄漏场景,分析不同工况下油气两相泄漏行为及动力学特征,研究油滴及气泡的破裂、聚并、变形以及动态关于开展第三期博士讲坛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将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决定开展第二期博士讲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通知如下:一、汇报主题:高含蜡油沉积特性与调控行为研究的创新经验分享二、主要内容:围绕高含蜡油沉积特性及调控行为研究,分享传统基础科研课题的创新路径:1.实验手段创新:借助SAXS表征了不同管壁环向位置处油气两相沉积样品晶体结构,探究了气/液相流速对蜡晶颗粒尺寸结构与蜡分子热运动的影响,深化了气相影响作用机理认识。2.分析方法创新:基于插值法Avrami理论分析,从沉积过程和结晶动力学角度阐述了纳米降黏剂调控沉积的作用机理。3.思维融合创新:探索了调控沉积新方法。研究了磁场-纳米降黏剂协同作用、具有传热弱化作用的减阻剂和原位裂解功能的催化剂调控沉积与改性方法,拓展了高含蜡油沉积调控新途径。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三、主讲老师:王传硕老师四、活动时间:2023年5月8日13:30-15:15五、活动地点:W4阶教室关于开展第一期博士讲坛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将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能源学院决定开展第二期博士讲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通知如下:一 、汇报主题: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进展——兼论页岩油开发需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二、主要内容:石油工业发展呈现进军深层深水非常规、突出页岩油气发展、重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新局面,油气田开发研究呈现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并行协同研究的新趋势。首先,针对致密油藏储层表征、开发现状及补充能量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与总结;其次,提出了三类页岩油(夹层型、纹层型和纯页岩型)有效开发需关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并对特殊类型页岩油(高原巨厚强改造型页岩油)如何有效动用做一简单分析;最后,基于有限知识积累,尝试理解和研判油气开发发展的新内容及新趋势。三、主讲老师:赵新礼老师四 、活动时间:2023年5月4日(周四晚上)18:30-19:15四 、活动地点:W18阶教室关于开展第一期博士讲坛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将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能源学院决定开展第一期博士讲坛活动。该研究主要采用可视化设备模拟油藏条件测试泡沫性能,并从微观结构和相界面张力等方面研究泡沫稳定性基于多维多尺度缝洞模型,揭示泡沫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机理;进一步利用算法进行泡沫的流动路径预测及泡沫驱油仿真模拟。综合通过实验模拟和流动仿真研究泡沫及气液两相在缝洞系统中的流动规律,以期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及非常规油藏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指导。现将有关活动通知如下:一 、主题:缝洞型储层中泡沫流动演变及气流分布规律研究二 、主讲老师:徐正晓老师三 、活动时间:2023年4月27日(周四下午)15:30-16:30四 、活动地点:W8阶教室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2-23-2学期本科教学期中教学检查计划
检查时间:第九周~第十一周。检查内容:重点检查教风和教学秩序情况。1. 听课安排(1)分管校领导听课听课时间:暂定第九周周一上午。听课要求:填写听课记录,并及时上传教务管理系统。交流反馈听课结果。(2)校督导、院领导、院督导和同行进行听课和交流王永利曹文科、刘楠楠、王小兵、陈九玉、马千里、吴爽、邓嵩、李栋、张少辉、孙媛、窦祥骥、廖凯丽张炳生陈九玉、马千里、吴爽、邓嵩、钱坤、邢国强、窦祥骥、廖凯丽、钱坤、王海博、高颖、刘楠楠王政伟邓嵩、钱坤、邢国强、窦祥骥、邵冬冬、徐慧、高颖、刘楠楠、邵冬冬、王相、李栋、马千里彭明国曹文科、陈九玉、邓嵩、窦祥骥、高颖、李栋彭浩平窦祥骥、邵冬冬、徐慧、高颖、孙媛、马千里王永廖凯丽、刘楠楠、马千里、钱坤、邵冬冬、孙媛赵会军王海博、王相 、王小兵、吴爽、邢国强、徐慧周诗岽高颖、孙媛、张少辉、李栋、王海博、张世锋纪国剑李栋、王海博、张世锋、廖凯丽、王相 、曹文科吕苗荣廖凯丽,王相、曹文科、刘楠楠、王小兵、陈九玉2. 安排期中考试课程本学期期中考试安排:(1)2020级课 程 名 称专 业 班 级任 课 老 师开课系部油气管道设计与智能化管理储运201;储运202关于2022年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的通知
学院各部门:2022年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类别及要求本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指南范围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思政、劳动教育模式创行研究、项目化、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由教师个人根据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实际需求自行设计项目课题,项目课题超出项目指南范围不予资助,以往已立项研究的类似项目不重复立项。课题负责人在项目研究期内应在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课题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及以上课题,已有在研课题未结项者不得申报。本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拟立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6-8项,最终立项数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会确定。二、申报程序1.各部门结合各自部门实际,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研究重点,由课题主持人填写申请书(工程实验中心、办公室和学工教师依托各专业申报,由各专业负责申请书审核和立项后管理工作),专业负责人签署推荐意见,经学院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公示后批准立项。2.课题负责人填写《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请表》(见附件1),打印一式三份,经各专业签署意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 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
各专业、系、毕业班及辅导员:为保证我院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及《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结合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要求,对202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布置安排。1、毕业设计(论文)系统维护(截止日期:2022年12月11日)更新毕设系统中2023届学生信息,学院教学秘书查看专业信息,分配专业毕设负责人权限及管理专业。请各专业毕设负责人及时梳理所负责的专业、毕业班级、学生信息,如以上信息有误,请联系教学秘书修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选题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准备阶段,时间为毕业班第七学期第十六周前结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教师资格审查由各专业负责人组织聘任参加指导本专业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首次参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教师的资格及其指导人数需报学院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进行审核。对上一年指导工作不合格的老师不得聘任。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①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青年教师不得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系应安排青年教师在关于开展常州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
各学院,各位老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学校决定开展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具体安排如下:一、大赛主题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二、参赛条件1、全校在职专任教师;2、主讲教师近五年对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的团队教师。三、大赛目标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四、参赛名额及要求参赛名额由各学院推荐产生,每个学院共可推荐不多于3名教师(或教师团队)。原则要求正高职称者1名,一流课程负责人可优先推荐。本次大赛新增课程思政组,鼓励教师和教师团队报名参加。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加。各学院参赛申请表和名单汇总表提交时间:2022年11月11日18:00前。五、比赛时间及关于开展常州大学2022年度教学资料检查的通知
各学院:常州大学2022年度教学资料检查定于2022年12月1日(第13周周四)进行,现将有关安排通知如下:一、检查范围2021-2022学年(21-22-1、21-22-2两个学期)相关教学资料,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常州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2022修订)》(附件1)中的以下内容:(四)教学质量保障:“3.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第(4)条:教学大纲的规范和完整性、第(5)条:教学资料归档;“5.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第(2)条: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五)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2.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二、检查方式教学资料检查包括现场教学档案检查和网上教学档案检查,学校派专家组至各学院进行现场检查。1.纸质教学材料:校督导组专家依据常大教〔2021〕13号《常州大学教学资料管理规范》和常大教〔2021〕9号《常州大学本科生考试管理规定》,对试卷袋及试卷重复率、实习资料袋及相应的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资料袋及相应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或成果、实验资料袋及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安排情况、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资料进行抽查(详见附件2)。校认证组专家对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关于做好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为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现将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于第七学期启动。请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组织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动员工作,促进学生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学位论文的标准与要求;做好学术诚信,宣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预防学术不当、学术不端行为;制定并公布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安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切实做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团队培育工作。二、系统维护1.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入口。教师系统入口是学校主页右上角“一网通办”或“教职员工”-校内应用“毕设管理系统”,学生系统入口是学校主页右上角“一网通办”或“在校学生”-校内应用“毕设管理系统”,均可一键登录。2.系统中的学院、专业、班级设置和师生基本信息已更新。如有帐号缺失情况,请联系教务或实践秘书添加。除正式学籍的留学生,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海外学生是否用系统管理。3. 系统管理秘书根据学院专业安排,在系统帐号管理中,设置专业负关于开展2022年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根据《常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方案》(常大教〔2020〕5号)的实施意见,学校拟组织开展2022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及名额(一)培育对象及指导教师培育对象为常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指导教师必须是常州大学在职专任教师,原则上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三年内担任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二)培育名额1.每个学院的推荐名额为2个。2.指导教师近三年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及以上级别奖项,可优先获得立项支持,不占学院推荐名额(须在汇总表中标明)。二、培育事项1.申报流程申报工作按照申报、遴选、立项的流程开展。2.验收事项在培育周期内,培育效果达成后,可根据教务处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申请验收。三、材料要求(一)申报材料1.常州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项目申报表2.常州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项目汇总表(二)提交安排1. 申报教师按要求填写申报表,由所在学院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2.学院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排序后,于11月30日统一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纸质材料交至文正楼112,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