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介绍
简介能源动力是研究能源转换、传输、利用的理论、技术和设备的工程技术领域,致力于工程领域中的能源高效转换、传输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本授权点依托江苏省政府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共建常州大学平台以及强大的江苏省装备制造产业,通过“多元化协同培养机制”,聚集各方资源,着力内涵建设,学科己逐步成长为注重国际化、突出学科交叉、贴近石油与化工行业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重点学科。学科队伍年龄、职称、知识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博士26人,博士比例达到60%,45岁以下高级职称教师达63%以上,近年来学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近20项。学科与国民经济需求紧密关联,在“中国制造2025”及大力提倡能源高效利用的背景下,主动融入石油石化行业及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级研究及应用型人才,并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成果支撑。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介绍
简介2011年获“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调整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资源与环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科现有专业教师6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3人、讲师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0人。在专任教师中,4人入选江苏省 “333工程”,1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现拥有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12个;实验室占地面积约8000余平方米,配备有钻井、采油、油气集输等上中游全链条数字模拟仿真系统;同时,学科还拥有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直流式风洞、高温高压可视化流变仪、高温高压差式扫描量热仪等高端科研仪器,可全力保障学高质量科研工作需要。近年来,学科科研成果显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一等奖5项);承担国家级项目40余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硕士专业介绍
简介本学科始建于1978年,为我校最早成立、长期重点建设的学科,下属化工过程机械学科2000年被评为中国石化总公司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本学科于2011年、2016年被评为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培育)学科。所属的本科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学科拥有江苏省绿色过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能源动力高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学科平台6个,具有省部级优秀课程3项、省级精品教材1部,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作为我校工程学的主要支撑学科,已进入ESI排名1%。本学科依托江苏省政府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共建常州大学平台以及强大的江苏省装备制造产业,通过“多元化协同培养机制”,聚集各方资源,着力内涵建设,学科已逐步成长为注重国际化、突出学科交叉、贴近石油与化工行业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重点学科。近年来本学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近40项。本学科与国民经济需求紧密关联,在“中国制造2025”及大力提倡能源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术学位硕士专业介绍
简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以开发利用地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为目的,有序安全高效开展钻探、开发、开采及储运而实施的系列工程,是当今人类认识地壳岩层并开发利用深部资源的一项知识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是在该系统工程基础上建立的一级学科。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始于1987年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03年获得油气储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得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点学科,下设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现有专业教师6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3人、讲师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60人。在专任教师中,4人入选江苏省 “333工程”,1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现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