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亮点纷呈
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变得异常复杂,任务非常艰巨。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和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就业压力骤然增大的形势,我院多措并举力促毕业生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满意就业,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2020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接近90%,位居学校前列。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构建了有行业、地域特色的就业市场体系和就业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良性互动机制,就业工作措施得当、渠道畅通,成效显著、特色鲜明。一、升学率再创新高。 石油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毕业生考研再次取得骄人成绩,其中82人通过了国家复试线,其中300分以上有59位,上线率高达35.5%。录取率达到30.2%,70名本科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多名同学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州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录取,其中18名同学继续留在常大深造。刘雅莉等3名硕士研究生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储运162班29人中有14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录取率为48.3%。二、毕业生深受“三桶油”等知名国企的青睐。 通过教育引导服务支撑,鼓励毕业生到石油工程学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7月5日下午,石油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武进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陈群、学院领导班子、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师代表、硕士生导师、毕业班班主任、学院党政办、学工办、团委老师及300余名毕业生参加典礼仪式。毕业典礼前夕,学院为每位毕业生准备了专属印章,毕业生们拿上专属印章在印章墙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由毕业生代表陈文羽等4人倾情演绎的《平凡之路》,点燃现场的气氛。下午2:00,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学院名誉院长曹耀峰院士通过“云端”的方式为毕业生们带来了祝福,希望我院毕业生们不辱使命、艰苦奋斗,为我国的能源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副院长赵会军宣读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拟授予决定,副院长彭浩平宣读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毕业生标兵、优秀毕业生拟表彰决定。校党委书记陈群莅临现场,与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毕业生标兵、优秀毕业生代表合影留念,让毕业生们亲身感受陈群书记的殷切嘱托和深切希望。学生代表姚莉等5人带来的朗诵《致毕业生——旅人》,以深情的词句和激昂的曲调,深深打动了在场毕业生的心。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为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毕业本科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江苏省天然气有限公司第三党支部与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储运教师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思想作风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2020年7月1日,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与江苏省天然气有限公司党委在常大宾馆2楼党建会议室举行党支部共建签约仪式。江苏省天然气有限公司第三党支部书记任贵、支部副书记张新华及支部党员代表,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赵会军、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先亮以及教师党员代表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教师党支部书记吕晓方主持。签约前,双方就党建工作、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经常性联合开展党组织活动,共同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随后,双方签署了党支部共建协议书,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的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加强了双方党支部之间的联系,为双方党员更好地交流提供了契机与平台,有助于双方交流学习党建工作经验,推动双方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对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校党委陈群书记一行来院调研教育部样板党支部创建培育工作
7月2日,校党委陈群书记一行到石油工程学院调研指导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工作。石油工程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代表等参加座谈会。会议由院党委书记王永利主持。 王永利代表学院对陈群书记一行表示欢迎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院党建工作有关情况,重点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以及青年教师发展联合会等进行了汇报。教育部样板党支部-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魏锦扬结合建设目标,从“以理论武装提升学习力,以严抓常规夯实原动力,以明确责任强化组织力,以传承铁人精神提升宣传力,以师生结对激发创生力,以志愿服务扩大影响力,以堡垒作用彰显战斗力”七个方面汇报了支部培育创建。支部学生党员代表作了发言,他们表示将发扬吃苦耐劳的品德,秉持石油铁人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敢为人先,争做表率。 陈群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学院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希望样板党支部要进一步明确培育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切实增强示范性,让样板支部在全国都创出自己的先进典型经验。希望学生党员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报国之志,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要进一步练就真实本领,增强创新石油工程学院召开毕业生党员调研座谈会
6月29日下午,石油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党员座谈会在科教城校区W1310教室召开。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先亮、研究生支部书记王卫卿、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魏锦扬出席会议。2020届学生党员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魏锦扬主持。 会上,陆先亮代表学院对毕业党员在就业创业、考研考博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绩表示祝贺,并认真听取了毕业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有些问题给予了现场解决。他希望毕业生党员,一要提高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稳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和辨识力;二要提振精神,增进思想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抗疫精神,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提升能力,增强行动自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务实作风,带头做到文明离校,站好最后一班岗。 会上,魏锦扬就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等进行了讲解和布置。创新工作形式 提升育人成效——石油工程学院开展资助诚信教育主题系列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石油工程学院于6月8日至6月25日间,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背景下,学院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了“云”班会、诚信打卡、征文比赛、消费调查问卷、评选“诚信自强之星”等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通过活动,向受助学生宣讲诚信守信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增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促进校园文明和谐建设,不断将诚信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石油工程学院石工教师党支部组织专题党课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进一步以“铁人精神”激励党员勇担责任。6月24日,石油工程学院石工教师党支部举行了专题党课。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活动。 会上,党支部书记徐慧带领大家学习了两会期间陈宝生部长关于教育强国的指示,并以“传承铁人精神,促进专业建设”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多年来,“铁人精神”一直也激励着石工党支部全体党员。大家表示,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铁人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国培养更多的石油工业人才,努力将石油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业内有影响力的一流专业。石油工程学院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
6月24日下午,石油工程学院在科教城校区乐行楼651会议室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学习传达学校党建及师德师风建设精神等,研究部署学院落实举措。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利主持。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先亮,各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王永利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代意义、核心要义与重要问题等,希望全院师生认真细致地去学习领会,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的行动自觉。其次,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纪委关于端午期间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关要求,并通报了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布的《关于组织开展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的通知》精神,要求大家深入学习警示教育内容,引以为戒。再次,他围绕上级有关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希望各支部进一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做好经常性提醒工作。最后,他传达了学校党委《关于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要求各党支部围绕业务工作,分别开展一次庆祝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把对党的热爱之情化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9周年献礼。 与会党支部书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建党99周年庆祝活动等进行了探讨交流。石油工程学院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
6月19日下午,学院召开了专业建设研讨会,围绕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就我院加强学院系级党政领导集体建设和增强系级党政领导集体工作水平进行了深入探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院长助理、各专业负责人、各教工党支部支部委员、各系正副主任、教学秘书、及学院相关老师参加了会议。院长何岩峰就目前国家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和改革趋势,提出本科专业是学院的基本教学和学术单位,各专业要高度重视本科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积极地有计划性地推进人才引进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各专业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建设,在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学院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党委书记王永利指出学院系级党政领导集体(专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系正副主任)带领各专业教师构成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和科研团队,是落实学院办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民法典
6月24日下午,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民法典。会议由院党委书记王永利主持。会议指出,民法典是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王永利要求广大师生党员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时刻要树立法制意识,依法治国、依法治院,进一步提升学院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水平。同时,王永利带领中心组成员学习中央纪委、省纪委相关警示问题,通报违反师德师风相关规定。他要求全体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留学生】体验中华文化 欢度端午佳节
6月24日上午,在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学校在留学生宿舍举办了“迎端午、吃粽子、寻民俗、学汉语”活动,来自巴基斯坦、老挝、也门、南苏丹等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代表在后管阿姨的指导下学习包粽子。国际交流处、商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机械学院等学院和部门负责人、留学生管理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开始,留学生们观看了介绍端午节来历的视频,了解端午节赛龙舟、插艾草、包粽子等传统习俗。后勤产业集团的宿管阿姨们提前准备了粽叶、红枣、糯米等材料,手把手教留学生卷粽叶、加白米、加馅料、系扎带,各个环节留学生们都学得有模有样。各学院负责人也一起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包粽子,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活动中,留学生们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并分享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一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很多境外的同学无法返校,通过在校同学分享的端午节视频,让大家共同感受中国传统佳节的欢乐氛围,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丰富留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州大学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展现优秀民族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在校的留学生充分领会这些节日中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文石油工程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
6月18日上午,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利主持。会上王永利带领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相关论述”。随后,赵会军副院长针对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何岩峰院长提出,安全重于泰山,关键是要健全制度,责任到人。王永利指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发展,一定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学院安全防线。石油工程学院举办2016级考研表彰会暨考研经验交流会
6月17日下午,石油工程学院2016级考研表彰暨考研经验交流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专任教师代表、班主任代表及2016级考研录取学生和2017级考研学生代表等参加了表彰会。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先亮主持。 会议分为考研表彰和考研经验分享交流两个阶段进行。 在考研表彰阶段,学院院长何岩峰首先致辞,他代表学院对2020届毕业生考研、考博所取得的喜人成绩表示祝贺,对营造的良好学院学风表示感谢。他希望同学们,继续不忘铁人精神的石油心、继续保持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始终秉持勇担责任的校友情。他期待着同学们毕业后常回母院,学院永远是大家的避风港。随后,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利宣读了考研表彰决定。接着,分别对考研先进班级、考研先进个人、考博优秀指导教师等进行了表彰。表彰结束后,2020届考研先进班级班主任高玉明作了经验介绍,副院长赵会军解读了学院有关考研及录取政策。在经验交流阶段,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017级刘雅莉、油气储运工程163朱珠、石油工程162王鹏、建筑环境与 能源应用工程161王韵杰等同学结合自身的考博、考研经历,分别从远目标确定、院校选择、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并石油工程学院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
王永利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风师德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如对学生生活的关心、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课程内容的讲授、等等,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学校的建设和学院的管理,学校目前已经出台了《常州大学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规划(2020-2022)》、《常州大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实施办法》、《常州大学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试行)》、《常州大学师德考核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也是培养老师们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被学生认可、被学院认可、被学校认可的过程。希望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教师都应居安思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全身心为教育服务。会议号召全院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念,结合学校刚刚出台的师德建设方案,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更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院风,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