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典型金懿豪

   发布时间: 2022-03-03    访问次数: 442

个人简介:金懿豪,男,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建环141班学生,曾任班长、学生班主任,获得2016年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校特等奖学金,主持一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申请专利17项,发表论文4篇,2018年以381分考入东南大学动力工程专业。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站在大四的节点,回首过去,他发现大学给予他的是“嚼得草根,做得大事的踏实认真。在这最美的青春里,学习、生活在常大该是多大的幸事。在常大“责任”的校训下,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

项目申报是他与科研的初步接触。20163月,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申报为契机,在指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开始组建项目小组,准备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于大二的他缺乏专业知识积累,加之对文献资料的陌生,项目起步工作十分艰难。但是两周的不懈努力战胜了所有羁绊,最终顺利度过了“困难”时期,项目申请成功获批。大三学年繁重的功课使小组项目进行得十分缓慢,作为项目主持人的他甚至对当初的选择和自身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经历一段时间的困惑与迷茫,他逐渐认识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加强实践锻炼,才能激发科研灵感、增强科研素养。从大二开始着手组建小组,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一次次图书馆里的共同自习研讨,充斥着不同学科、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灵感的火花时常进发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交相融合,重重险阻被艰难攻克。在科研中享受乐趣大三学年是紧张而充实的一年,铺天盖地的专业课学习与节奏紧凑的竞赛训练使他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愈发浓厚,对于项目开展的思路也愈加明晰。

在这几年,他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勤于思考,主动动手动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是基础课上做的实验,只要按着老师讲的步骤做就行了。做的课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没有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然后按照这个方向一点点努力,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时候除了寻找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思考。最开始的时候,急于求成,所以一开始就凭着自己的想象闷着头组织,结果前面两个星期一事无成,以自己的想象设计给老师看,老师一看就漏洞百出,没有一点可行性。后来他们听了老师的建议,不要着急,一点点一步一步地来,先查阅文献资料,弄明白其中原理,再勤于思考,在文献资料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得到启发,然后再运用到自己研究的项目中,一定要学会借鉴。

其实这段时间对这个项目的付出和努力,让他们觉得收获最大,体会最多的应该是团队合作方面。一个人不管怎样都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也许一个人也能完成,但是可能要花上十倍百倍的时间,而且完成的可能也没有那么漂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团队合作中成员间不断磨合,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分享你的看法,尊重每一个组员,开心地交流与合作。一开始,小组的几个人的合作一点也不默契,甚至可以用不愉快来形容,因为之间缺少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都放在了心里,没有及时地说出来,有种自己忙自己的感觉,一点也没有团队合作的氛围。随后及时调整分工,做到及时交流,每一个人有想法都可以及时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做之后,事半功倍,并且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感到很开心很快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一名准研究生,他更加努力,更加专注于提升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对知识的追求不会间断,对梦想追逐永不止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